典故成語故事?帶有典故的成語故事如下: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nóng)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xué)。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xué)認(rèn)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锖赓I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锖饩驮谵r(nóng)忙的時節(jié),那么,典故成語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乘風(fēng)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fù).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yè).宗愨經(jīng)過勤學(xué)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fēng)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jìn)的精神
2.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dāng)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5.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fā)現(xiàn)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jīng)枯死了。
帶有典故的成語故事如下:
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nóng)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xué)。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xué)認(rèn)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锖饩驮谵r(nóng)忙的時節(jié),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為您提供。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響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锖夂苤?,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墒强锖饧依锖芨F,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唾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jìn)來的燈光,讀起書來??锖饩褪沁@樣刻苦地學(xué)習(xí),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xué)問的人。
2、毛遂自薦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
古代成語故事及典故如下:
1、臥薪嘗膽: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在吳國為奴三年,回國后立志報仇雪恨。他每天睡在柴草上,并在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以提醒自己不忘屈辱。這個成語后來被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憤圖強(qiáng)。
2、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文公重耳曾流亡在外,后來回國成為國君。他曾經(jīng)得到楚成王的幫助,承諾如果兩國交戰(zhàn),他會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后來兩軍交戰(zhàn),晉文公真的退避了三舍。這個成語后來被用來比喻退讓、回避,避免沖突。
3、唇亡齒寒: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晉獻(xiàn)公向虞國借路伐虢,虞國大夫?qū)m之奇向虞公進(jìn)諫,指出“唇亡齒寒”,如果晉國滅了虢國,虞國也會跟著滅亡。但是虞公沒有聽從勸告,最終導(dǎo)致虞國被晉國滅亡。
4、夜郎自大: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夜郎國是一個小國,但是因為聽信了漢使的夸大之言,認(rèn)為自己很大,竟然與漢朝為敵。最終被漢朝的軍隊打敗。這個成語后來被用來比喻妄自尊大,盲目自滿。
5、圍魏救趙: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趙國被魏國圍攻,齊國派兵救援趙國,孫臏指揮齊軍趁魏軍疲憊不堪之際發(fā)動襲擊,最終打敗了魏軍。
1、桑中生李,從前在南頓農(nóng)民張助撿到一顆李子核,拿回家種在空心的桑樹上,很快就長成了一棵李子樹,同時開始結(jié)李子。村民覺得奇怪,以為是神靈出現(xiàn),就紛紛拿出貢品來李樹下拜祭。張助感到詫異,干脆將李樹砍了。
2、版筑飯牛,殷代武丁上臺后遭遇連年災(zāi)荒,他在夢中受到啟發(fā),找到傅巖修筑大墻的傅說,任命他為國相,殷國從此大治。春秋時期,齊桓公為了迎接周天子派來的使臣,在城門遇到正在喂牛的寧戚,覺得他有奇才,于是拜他為相國。
3、蠻爭觸斗,傳說古代有一只蝸牛的兩個觸角上有兩個小國,左邊的叫觸氏國,右邊的叫蠻氏國。兩個國家因為爭奪地盤而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有時竟伏尸百萬,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蝸牛因此而喪失觸覺功能。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如下:
1、一字千金(呂不韋)
當(dāng)時是,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qiáng),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致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
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記、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2、東山再起(謝安)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jīng)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dāng)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rèn)為他是個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
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干了。當(dāng)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典故的興起:
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用典故,并非是一開始就流行的,像早期那些五言古詩,句法就很接近于散文,就這么平鋪直敘下來,但是到了唐朝,近體詩(格律詩)開始發(fā)展,古體詩那種近乎于散文的句法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了。
以上就是典故成語故事的全部內(nèi)容,1、臥薪嘗膽: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在吳國為奴三年,回國后立志報仇雪恨。他每天睡在柴草上,并在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以提醒自己不忘屈辱。這個成語后來被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憤圖強(qiáng)。2、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