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1、狐假虎威: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2、捕風(fēng)捉影:風(fēng)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shí)根據(jù)。3、杞人憂天: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jù)的憂慮和擔(dān)心。4、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5、那么,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南轅北轍、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狐假虎威、葉公好龍、畫蛇添足、掩耳盜鈴、濫竽充數(shù)、亡羊補(bǔ)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買櫝還珠
1、南轅北轍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p>
【釋義】:想去楚國卻往北走。
【語法】:聯(lián)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2、掩耳盜鈴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fù)而走,則鐘大不可負(fù)。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p>
【釋義】:秦國 呂不韋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鐘太大,沒法背。于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3、亡羊補(bǔ)牢
【解釋】:亡:逃亡,丟失;牢:關(guān)牲口的圈。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自相矛盾 杯弓蛇影
螳螂捕蟬 亡羊補(bǔ)牢 人面獸心 無價之寶
囫圇吞棗 庖丁解牛 起死回生 患得患失
庸人自擾、拔苗助長、驚弓之鳥、濫竽充數(shù)
愚公移山、買櫝還珠 狐假虎威,愛屋及烏
打草驚蛇,破鏡重圓,才高八斗,一毛不拔
迎刃而解,毛遂自薦,八仙過海,一鳴驚人
縱虎歸山,世外桃源,項(xiàng)莊舞劍,下筆成章
天衣無縫,呆若木雞,怒發(fā)沖冠,魚目混珠
樂不思蜀,班門弄斧,走馬觀花,后來居上
狼狽為奸,半途而廢,得意洋洋,望梅止渴
塞翁失馬,掩耳盜鈴,葉公好龍,鑿壁借光
驕兵必敗,磨杵成針,入木三分
嘔心瀝血,才高八斗,伯樂相馬
狐假虎威,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畫蛇添足
狐假虎威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興嘆
杞人憂天
愚公移山
濫竽充數(shù)
鄭人買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
濫竽充數(shù):比喻無本領(lǐng)的冒充有本領(lǐng),次貨冒充好貨。
·
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fā)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
葉公好龍: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shí)際上并不真愛好。
·
亡羊補(bǔ)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補(bǔ)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bǔ)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
·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
掩耳盜鈴: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
買櫝還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dāng)。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1、狐假虎威: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2、捕風(fēng)捉影:風(fēng)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shí)根據(jù)。
3、杞人憂天: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jù)的憂慮和擔(dān)心。
4、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5、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rèn)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6、鄭人買履: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shí)際的人。
7、不合時宜: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xí)尚。
8、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圖不經(jīng)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F(xiàn)也比喻死守狹隘經(jīng)驗(yàn),不知變通。
9、曲突徙薪: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災(zāi)禍。
10、拋磚引玉: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11、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12、濫竽充數(shù):比喻無本領(lǐng)的冒充有本領(lǐng),次貨冒充好貨。
13、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fā)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14、葉公好龍: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shí)際上并不真愛好。
15、亡羊補(bǔ)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補(bǔ)羊圈,還不算晚。
否極泰來
否極泰來的解釋
成語拼音pǐ jí tài lái
成語解釋否:壞;泰:好;順利。壞到極點(diǎn);好的就來了。指事物發(fā)展到極點(diǎn);就會向?qū)α⒚孓D(zhuǎn)化。
成語出處漢 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p>
成語繁體否極泰來
成語簡拼PJTL
成語注音ㄆ一ˇ ㄐ一ˊ ㄊㄞˋ ㄌㄞ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jǐn)?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成語結(jié)構(gòu)連動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否,不能讀作“fǒu”。
成語辨形極,不能寫作“及”。
近義詞否去泰來、時來運(yùn)轉(zhuǎn)、苦盡甘來
以上就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的全部內(nèi)容,南轅北轍、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狐假虎威、葉公好龍、畫蛇添足、掩耳盜鈴、濫竽充數(shù)、亡羊補(bǔ)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買櫝還珠 1、南轅北轍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境鲎浴浚何鳚h 劉向《戰(zhàn)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內(nèi)容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真?zhèn)涡枳孕斜鎰e。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