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成語?12、理屈辭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墩撜Z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辭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13、眾所周知: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每一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程注圣人設(shè)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14、好行小惠:惠:同慧,那么,論語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萬仞宮墻 《論語.子張》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闚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學(xué)問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進,并無捷徑,唯有進黌門或泮宮(皆古代學(xué)校)潛心修習(xí),才能窺其堂奧.
道聽涂說 《論語.陽貨》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隨便聽來的話,又隨便傳說出去,那是不能修德的事.)
患得患失 《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未得到官位時,處心積慮謀取官位,得到官位則憂心失掉官位,那便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里仁為美 《論語.里仁》選擇風(fēng)俗淳樸的居所,人才會如沐春風(fēng),德行才會有進步.
見賢思齊 《論語.里仁》遇到比自己賢能的人不應(yīng)嫉妒,學(xué)習(xí)對方的優(yōu)點,使自己改進向善,成為賢能的人.
慎終追遠(yuǎn) 《論語.學(xué)而》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守喪盡禮,祭祀盡誠,以追念遠(yuǎn)祖,民間的習(xí)俗就會趨於淳厚樸實.)
述而不作 《論語.述而》不要胡亂樹立自己的學(xué)說,免得貽笑眾人.應(yīng)該尊重先賢,傳述正統(tǒng)的思想而不擅自創(chuàng)作.
暴虎憑河 《論語.述而》暴虎憑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赤手空拳與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這種胡作非為有勇無謀的人同進同出.
舉一反三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用一個四角形作譬喻,列舉一個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個角的人,我是沒有興趣再教導(dǎo)他了.)
巧言令色 《論語.學(xué)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口頭上說些甜言蜜語奉承諂媚的話,是缺乏德性修養(yǎng)的人.
過勿憚改 《論語.學(xué)而》賢者勇於認(rèn)錯勇於改進,并時時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過錯.
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十五而志於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言他三十歲的時候,不論在精神或物質(zhì)上都能獨立自主,且合乎禮節(jié)的要求.)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追溯過去并研討當(dāng)時的情狀,作為發(fā)掘?qū)硇滤枷?新方式的基石.
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立志成為偉大人物,應(yīng)避免自己變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單一用途的人.
周而不比 《論語.為政》與人交際應(yīng)酬,應(yīng)該一視同仁公正無私,不偏袒一方或結(jié)成黨派樹立敵人.
見義勇為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被利益所誘感或為保護自己而畏縮不前是沒有勇氣的人.)
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對於己經(jīng)成為過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說些悔不當(dāng)初的話.
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遇到困惑難解的事情,恭敬地請教比自己年輕或地位比自己低賤的人,并不是不件可恥的事.
聞一知十 《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形容顏回十分地聰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文質(zhì)彬彬 《論語.雍也》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后天修養(yǎng)的文彩與天生樸素的本質(zhì),兩相調(diào)和適當(dāng)?shù)娜?才是名符其實的君子.)
先難后獲 《論語.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總比別人先嘗苦頭,而對於應(yīng)得的利益從不斤斤計較,這便是仁者的風(fēng)度.
知者樂水 《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tài),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萬古堅貞,絕不因一時的利害和榮辱,而動搖自己的意志.
行不由徑 《論語.雍也》選擇捷徑的人,往往因操之過急而走頭無路.
簞食瓢飲 《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形容顏回飲食簡單安貧樂道.)
任重道遠(yuǎn) 《論語.泰伯》背負(fù)沉重使命,邁向遙不可及的旅程,以貫徹仁道作為自己終身的任務(wù).
后生可畏 《論語.子罕》年輕人只要肯發(fā)憤苦讀努力工作,將來的前途無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苗而不秀 《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fā)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jié)果實.喻人人稱其神童的人,長大成人后,可能變得平庸無能)
功虧一簣 《論語.子罕》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籠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
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道理應(yīng)該力求中庸,不偏不倚,過與不及,同樣不合理.
非禮勿視 《論語.顏淵》對待沒有禮貌的人,應(yīng)當(dāng)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適應(yīng)了非禮的事,便會漸漸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克己復(fù)禮 《論語.顏淵》克己復(fù)禮為仁(盡力克服私欲的誘惑,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適度與社會民眾的精神合一,這就是實踐仁道的善政.)
成仁之美 《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不發(fā)掘別人的缺陷,反會表揚別人的優(yōu)點和善行,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
察言觀色 《論語.顏淵》洞悉對方的言談,并考察他的動機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風(fēng)行草偃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風(fēng),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fēng)加諸於草上,草必定會隨風(fēng)仆倒.)
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交友以詩書,禮樂的修養(yǎng)做為朋友情誼的基礎(chǔ).以朋友的學(xué)問道德作為自己的榜樣.)
近悅遠(yuǎn)來 《論語.子路》近者說,遠(yuǎn)者來.(治理國家道先使周遭的人士,對您的政績滿意歡愉,遠(yuǎn)方的民眾也會感佩您的仁政來歸順你.)
行己有恥 《論語.子路》對自己的過失,有羞恥反悔的心,隨時自我警惕.
剛毅木訥 《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公正無欲,果敢堅忍,性情質(zhì)樸,言談遲鈍,是接近仁者的風(fēng)范.
行不由徑 《論語.雍也》選擇捷徑的人,往往因操之過急而走頭無路.
簞食瓢飲 《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形容顏回飲食簡單安貧樂道.)
任重道遠(yuǎn) 《論語.泰伯》背負(fù)沉重使命,邁向遙不可及的旅程,以貫徹仁道作為自己終身的任務(wù).
后生可畏 《論語.子罕》年輕人只要肯發(fā)憤苦讀努力工作,將來的前途無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苗而不秀 《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fā)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jié)果實.喻人人稱其神童的人,長大成人后,可能變得平庸無能)
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擇善而從、不恥下問、克己復(fù)禮、溫故知新、聞過則喜、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反三、不亦樂乎、三十而立、從心所欲、溫故知新、疏食飲水、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不舍晝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奪志等。
《論語》是儒家重要的經(jīng)典文獻(xiàn)之一,歷代相關(guān)作可謂汗牛充棟。許福超編的這本《論語選讀 》是一部以傳統(tǒng)注疏為依據(jù)、間采當(dāng)代學(xué)者詮釋、探 討框架結(jié)構(gòu)、串解章句文義的《論語》讀本,旨在向 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示意一種閱讀《論語》的方法。
全書除正文外,包括導(dǎo)讀、串意、釋詞、備注、 附言五個部分。導(dǎo)讀概述《論語》的整體框架,二十 篇的謀篇結(jié)構(gòu);串意串解章句文義,做到對詞義和文 句的解釋于全書從前到后講得通;釋詞解釋古代詞義 ;備注交代人物背景,語言環(huán)境,事實經(jīng)過;附言介 紹歷代流傳有序的前人注疏,闡釋串意的依據(jù),指出 章節(jié)的主旨,并間附編者的讀書領(lǐng)會。
1、不恥下問【bù chǐ xià wèn】。出處: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贬屃x: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xué)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也不感到羞恥。下,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這個低下和差不是對別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請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你向別人請教問題,那他就是你的老師。
2、不亦樂乎【bù yì lè hū】。出處:出自《論語·學(xué)而》:“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釋義:意為不是非常高興的(事情)嗎?也指不一定非樂不可,常用來表示達(dá)到極點的意思,并帶有詼諧意味。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dāng)于“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3、家喻戶曉【jiā yù hù xiǎo】。出處:出自《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設(shè)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釋義:家喻戶曉:喻:明白,清楚;曉:知道。家家戶戶都清楚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4、理屈詞窮【lǐ qū cí qióng】。出處:出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釋義:由于理虧而沒有話說。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2不恥下問:
不以向比自己的學(xué)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
3飽食終日:
指吃飽了反整天什么正經(jīng)的事也不干
4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
不到學(xué)生而又不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
5不惑之年:《論語·為政》
人到一定年齡就能掌握不少知識,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6不念舊惡:《論語·公冶長》
不記往日的仇怨
7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日夜不停
8不亦樂乎:《論語·學(xué)而》
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9不知所措:《論語·子路》
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急
10成人之美:《論語·顏淵》
指成全別人的好事或?qū)崿F(xiàn)其愿望
11分崩離析:《論語·季氏》
形容國家或集體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12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原意是已經(jīng)使他來了,就要使他安心?,F(xiàn)多表示既然來了,就要安下心來
13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責(zé)備、追究
14家喻戶曉:《論語·泰伯》
每家每戶都明白,都知道
1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看到有利益,先想一想該不該得
16見賢思齊:《論語·里仁》
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要向人家學(xué)習(xí)、看齊
17盡善盡美:《論語·八佾》
形容事物達(dá)到完善無缺的境地
18侃侃而談:《論語·鄉(xiāng)黨》
說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
19喟然長嘆:《論語·先進》
長長的嘆息
20名正言順:《論語·子路》
原意是:名分不正道理就不通。
出自《論語》的成語:
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眾星拱月——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隨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溫故知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見義勇為——見義不為,無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盡美矣,又盡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不恥下問——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質(zhì)彬彬——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誨人不倦——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以上就是論語成語的全部內(nèi)容,15、理屈辭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墩撜Z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辭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16、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泯滅。施惠于人,本身又無所泯滅?!墩撜Z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內(nèi)容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真?zhèn)涡枳孕斜鎰e。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