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班門弄斧?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王氏伯仲唱和詩序》中有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币馑际钦f,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xiàn)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那么,成語故事班門弄斧?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班門弄斧的故事/成語典故】
魯班又名公輸班,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傳說他非常擅長木工,技藝全世界第一。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傳說長江邊上的采石磯是李白不小心墜入長江、被水淹死的如的地方。正因為是李白在那兒淹死,所以采石磯有很多說法,也有很多名勝古跡,如李白墓、謫[zhé]仙樓等。這里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像現(xiàn)在一樣,古代的游客也喜歡在自己游覽的地方刻字留念。因而,李白墓等名勝古跡上面被刻滿了字。
有一次,明代的大詩人梅之煥,也來到采石磯旅游。他傷心地看到,那些名勝古跡上面被寫滿了字,刻滿了詩。那些字寫得歪歪扭扭,詩寫得狗屁不通。他越看越生氣,就拿出筆來寫了一首詩:
“采石江邊一抔[póu]土,李白之詩耀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弄大斧?!?/p>
意思就是說,你們這些旅游的人,詩寫得這么差,就不要寫詩,李白大詩人看了會發(fā)笑的。好像是有的木匠,自以為了不起,去魯班祖師爺面前賣弄一樣,魯班會忍不住發(fā)笑的。請你們有自知之明,別自不量力。
【班門弄斧造句】我如果在老師面前指手畫腳,那就是班門弄斧
1、成語故事
魯班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能工巧匠,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都說,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當時還有一個工匠,名字叫石,人們叫他匠石,是楚國京城郢都人,他的本事?lián)f和魯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領高到什么程度呢?
據(jù)說這個匠石有一個好朋友,兩個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這個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層白灰,這匠石手中拿著斧子,瞅準了鼻子尖,“唰”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的白灰給掃掉了,連鼻子尖的皮都蹭不到??梢娝谋绢I有多大了。所以后來柳宗元就說,假如有人拿著斧子敢在魯班和郢都的匠石門前耍弄,那就有點兒不自量力了。
2、解釋
班門弄斧意思是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賓語;含貶義。
班門弄斧的啟示?
班門弄斧的故事告訴我們?yōu)槿颂幨乱t虛,量力而為。不要在大師面前賣弄自己的技術,不要自滿自負,要學會隱忍和虛心。
班門弄斧的成語故事:
明朝有個文人叫梅之渙。有一回,他到采石磯(現(xiàn)在安徽當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墓地去游
覽,只見四周的墻壁上,涂涂抹抹全是游人寫的詩,這些詩都很低劣。他也提起筆來寫了一首: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李白是千古有名的詩人,而這些來來往往的人偏偏要在詩人面前炫耀自己,豈不就像在魯班的門前耍弄斧頭一樣可笑嗎!
魯班是春秋時期我國有名的巧匠。他聰明靈巧,有很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我國木匠、泥瓦匠的“祖師”,他的名字也就成了內行人的代稱。
成語“班門弄斧”就是從“魯班門前弄大斧”一句變化來的,往往用來諷刺那種在內行人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的人,有時候也用來表示自謙。
啟示
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告訴我們應該學會謙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學越多,就知道越多,不會有班門弄斧的行為。還要敢于向權威發(fā)起挑戰(zhàn),但是不要狂妄自大,一山還有一山高。
班門弄斧,成語故事簡短介紹:
故事概述: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魯班的人,被譽為巧匠和木工大師。他不僅在木工方面天賦異稟,而且在建造和設計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傳說在魯班的家門口,有一個習慣吹捧自己技藝的人,自稱無所不曉。有一天,他在魯班的家門口炫耀自己的斧藝,企圖展示自己高超的技藝。然而,他的斧法粗糙,與魯班的精湛技藝相比顯得相形見絀。這一幕被旁人戲稱為“班門弄斧”,意指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自不量力。
詳細解釋:
1. 魯班與木工傳奇:魯班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木工大師和建筑師。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為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建筑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技藝精湛,被譽為木工行業(yè)的祖師。
2. 弄斧者的自夸:有一天,一個自吹自擂的人來到魯班的家門口,展示自己使用斧頭的技藝。他試圖通過各種花哨的動作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展示自己的技藝高超。
3. 班門弄斧的對比:然而,與魯班的精湛技藝相比,這個人的斧法顯得非常平庸。在行家眼里,他的舉動無異于在魯班門前炫耀斧藝,無疑是自不量力。
(1)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
班門弄斧即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2)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退避三舍。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3)一鼓作氣:
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莊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zhàn)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了齊軍。
(4)暗度陳倉:
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以上就是成語故事班門弄斧的全部內容,成語“班門弄斧”就是從“魯班門前弄大斧”一句變化來的,往往用來諷刺那種在內行人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的人,有時候也用來表示自謙。啟示 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告訴我們應該學會謙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學越多,就知道越多,不會有班門弄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