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成語故事?1、鄒忌以妻因為偏愛自己、妾因為害怕自己、客因為有求于自己,都說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鄒忌從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從而想到齊威王受到了宮婦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嚴重,于是建議齊威王廣開言路,那么,戰(zhàn)國時期成語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fù)國,請范蠡幫助訓(xùn)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龋过R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的,結(jié)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jié)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fā)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yīng)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jié)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
1、鄒忌以妻因為偏愛自己、妾因為害怕自己、客因為有求于自己,都說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鄒忌從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從而想到齊威王受到了宮婦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嚴重,于是建議齊威王廣開言路,最終使得齊國在政治上戰(zhàn)勝別國。
2、戰(zhàn)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quán)交替之機,大舉攻趙,并已占領(lǐng)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后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zhì),才肯出兵。趙威后溺愛長安君,執(zhí)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
《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寫的就是在強敵壓境,趙太后又嚴歷拒諫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dǎo),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后,讓她的愛子出質(zhì)于齊,換取救兵,解除國家危難的故事,歌頌了觸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zhì)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3、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jié)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4、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1.紙上談兵: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善于談?wù)摫?,一次秦國派名將白起率軍進攻趙國,趙王派趙括率軍抵抗。趙奢和上卿藺相如都認為趙括只會談?wù)摫ǘ鴽]有帶兵打仗的經(jīng)驗,不應(yīng)該由他領(lǐng)兵,但趙王不聽,執(zhí)意讓趙括出兵。趙括與白起在長平大戰(zhàn),趙括死板地按兵書上說的做,結(jié)果被打得大敗,趙括自殺,四十萬趙軍投降,全部被坑殺。長平之戰(zhàn)以秦國勝利告終,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2.濫竽充數(shù):齊宣王愛聽人吹竽,每一次都是由三百人一同演奏。南郭先生面見齊宣王,說自己也會吹竽,齊宣王很高興,給了他很豐厚的待遇。實際上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但是齊宣王喜歡聽合奏,于是他就可以混在人群中假裝演奏。齊宣王死后,齊湣王繼位,齊湣王喜歡聽一個人吹竽,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跑了。
3.圍魏救趙:魏國軍隊在大將龐涓的率領(lǐng)下進攻趙國,趙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派大將田忌和軍師孫臏領(lǐng)兵救趙。田忌本想與龐涓決戰(zhàn),但孫臏卻建議他進攻魏國,于是田忌輕車急進,直逼魏國都城大梁。魏王被迫給龐涓寫信讓他回師,此時龐涓已經(jīng)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看信之后只得率軍回救魏國。孫臏在龐涓必經(jīng)之路桂陵設(shè)下埋伏,龐涓果然中計,魏軍大敗,龐涓被齊軍俘虜,趙國得以保全。
4.完璧歸趙:秦王聽說趙王有和氏璧,想用十五座城來換。
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簡短如下
1、烽火戲諸侯
昏庸的周幽王采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臺,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果然帶領(lǐng)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
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臺上飲酒作樂。
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諸侯們始知被戲弄,懷怨而回。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父千金。周幽王為此數(shù)次戲弄諸侯們,諸侯們漸漸地再也不來了。
2、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公元前607年,楚莊王熊侶借伐陸渾之戎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應(yīng)對的王孫滿去慰勞。
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quán)量力。
以上就是戰(zhàn)國時期成語故事的全部內(nèi)容,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簡短如下:1、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