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歷史有關(guān)的成語?一.源遠流長 [yuán yuǎn liú cháng]出處 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銘》:“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贬屃x 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那么,跟歷史有關(guān)的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源遠流長]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里程碑]路旁標志里數(shù)的碑。比喻在歷史進程中可作為標志的重大事件。
[青史標名]青史:史書。標:記下。在史書上記下姓名。比喻在歷史上留下好的名聲。亦作“青史留名”、“青史傳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青史流芳]指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盤古開天地]指人類開始有了歷史。
[數(shù)典忘祖]數(shù):數(shù)著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跡。談?wù)摎v來的制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于本國歷史的無知。
[屬辭比事]原指連綴文辭,排比事實,記載歷史。后泛稱作文紀事。
[青史垂名]青史:青指竹簡,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垂:流傳下去。指在歷史上留名,永垂不朽。
[斷爛朝報]斷爛:形容陳腐雜亂;朝報:古代傳抄皇帝詔令和官員奏章之類的文件。指陳舊、殘缺,沒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記載。
[青史傳名]青史:史書。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青史留名]青史:史書。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青史留芳]青史:史書。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以古非今]非:非難,否定。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
[披古通今]披:翻閱。通:通曉。研究歷史,通曉古今。
[洞鑒古今]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歷史與現(xiàn)實世事。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臥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fā)(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胸有成竹(文與可)異軍突起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弄軍蒼頭特起.釋義“異”,不同.比喻指與眾不同的新派別一下子崛起,獨樹一 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出處:《三國演義》四十九回. 草木皆兵——解釋: 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態(tài). 皆:都.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背水一戰(zhàn)——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zhàn),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決一死戰(zhàn).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zhàn),不可敗. 草船借箭——出處:《三國演義》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zhàn),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zhàn)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nóng)民軍取得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lián)軍統(tǒng)帥,戰(zhàn)爭開始由滅秦之戰(zhàn)逐漸向楚漢戰(zhàn)爭轉(zhuǎn)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zhèn)壓黃巾軍占領(lǐng)了兗(yǎn)州地區(qū)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guān)中,光武帝劉秀據(jù)有河內(nèi),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jù)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yè).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jié),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zhuǎn)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zhàn)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后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jù)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zhuǎn)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yōu)勢之敵的一種作戰(zhàn)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nóng);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nóng).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xiàn)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xié)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lǐng),一下子就把大澤鄉(xiāng)占領(lǐng)了.大澤鄉(xiāng)的農(nóng)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zhàn)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jīng)常作戰(zhàn).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fù)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嘆~,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zhàn)國時期,齊國將領(lǐng)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zhàn)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zhàn)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qū)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里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zhàn)火或戰(zhàn)爭.指戰(zhàn)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形容極其好戰(zhàn). 成語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jīng)常生活在戰(zhàn)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jié)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jié):相聯(lián);兵:戰(zhàn)爭;連:接連.戰(zhàn)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zāi)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jié),三十余年.” 例句: 一去故鄉(xiāng)音耗絕,禍結(jié)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zhàn)爭轉(zhuǎn)變?yōu)楹推?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zhàn)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lǐng)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lǐng)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yōu)勢扭轉(zhuǎn)戰(zhàn)局.這時晉軍將領(lǐng)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zhàn).苻堅暗笑晉軍將領(lǐng)不懂作戰(zhàn)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zhàn)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quán)以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xiàn)統(tǒng)一全中國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shù)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yù)不同意多數(shù)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yù)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yù)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yù)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yù)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diào)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并進,攻打吳國,一路戰(zhàn)鼓齊鳴,戰(zhàn)旗飄揚,戰(zhàn)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lǐng)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yù)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yè)進發(fā).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yù)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xiàn)在趁士氣高漲,斗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jié)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yù)率領(lǐng)下,直沖向吳都建業(yè),不久就攻占建業(yè)滅了吳國.晉武帝統(tǒng)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xù)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xù)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后路.他帶領(lǐng)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jù)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xiàn)在退回去等于兩關(guān)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于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jīng)拿定,當務(wù)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lǐng).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fā),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一夫當關(guān)】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guān),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guān)“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guān)有聯(lián)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zhàn)國時期,齊國將領(lǐng)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zhàn)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yīng)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馬革裹尸】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后漢書·馬援傳》.后以"馬革裹尸"等指為國而戰(zhàn)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尸報君父,是為嘆耳!” 戰(zhàn)無不克: 攻戰(zhàn)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zhàn)勝一切. 出處:清·昭梿《嘯亭續(xù)錄·轉(zhuǎn)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辟地攻城,戰(zhàn)無不克,數(shù)月之間招來數(shù)郡.” 百戰(zhàn)百勝: 每戰(zhàn)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zhàn)不殆: 經(jīng)歷許多次戰(zhàn)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于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 連戰(zhàn)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zhàn)屢?。?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fù)園陵,經(jīng)涉數(shù)年,屢戰(zhàn)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zhàn)速決: 用快速的戰(zhàn)術(shù)結(jié)束戰(zhàn)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wù).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zhàn)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zhàn)速決的希望.” 血戰(zhàn)到底: 血戰(zhàn):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戰(zhàn)斗.指激烈戰(zhàn)斗到最后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zhàn)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zhàn)去戰(zhàn): 用戰(zhàn)爭消滅戰(zhàn)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zhàn)去戰(zhàn),雖戰(zhàn)可也.” 背城一戰(zhàn):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后一戰(zhàn).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zhàn):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zhàn):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zhàn).指近距離搏斗.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被數(shù)十創(chuàng),短兵接戰(zhàn),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zhàn):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zhàn)斗.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zhàn),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zhàn): 奮戰(zhàn):盡全力地戰(zhàn)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zhàn).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zhàn),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zhàn): 決:決定;死:拼死.對敵人拼死決戰(zhàn).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qū)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后,與曹操決一死戰(zhàn).” 明恥教戰(zhàn): 教導(dǎo)士兵作戰(zhàn),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zhàn): 形容轉(zhuǎn)戰(zhàn)南北,經(jīng)歷了許多戰(zhàn)斗.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歷于宣王,挾中興復(fù)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zhàn): 形容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zhàn)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zhàn):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jié)束戰(zhàn)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zhàn)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zhàn): 形容頑強地拼死戰(zhàn)斗. 出處: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第六章一:“戰(zhàn)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zhàn)就是急行軍轉(zhuǎn)移.” 春秋無義戰(zhàn):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zhàn)爭.也泛指非正義戰(zhàn)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zhàn).’” 驍勇善戰(zhàn): 勇猛,善于戰(zhàn)斗.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zhàn),每蕩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于人.” 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馬革裹尸、赤膊上陣、烏合之眾、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打草驚蛇、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敵,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紙上談兵,合縱連橫,老馬識途,霸王別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余勇可賈.馬革裹尸,烏合之眾,揭竿而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尸、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余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有:
完璧歸趙、圍魏救趙、退避三舍、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一鼓作氣、千金買骨、諱疾忌醫(yī)、臥薪嘗膽、殺妻求將、驚弓之鳥、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為馬、焚書坑儒、
圖窮匕見、懸梁刺股、四面楚歌、約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戰(zhàn)、破釜沉舟、手不釋卷、金屋藏嬌、暗渡陳倉、十面埋伏、
投筆從戎、馬革裹尸、多多益善、老當益壯、鞠躬盡瘁、三顧茅廬、煮豆燃萁、刮目相看、樂不思蜀、七步成詩、言過其實、七擒七縱等等。
圍魏救趙
孫臏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后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lǐng)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zhàn)役。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lǐng)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zhàn),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nèi)空虛,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zhàn)術(sh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消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yù)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jīng)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shè)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lǐng)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jīng)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zhàn)役又稱為“桂陵之戰(zhàn)”。在戰(zhàn)史上,把這種作戰(zhàn)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lǐng)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
圍魏救趙
孫臏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后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lǐng)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zhàn)役。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lǐng)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zhàn),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nèi)空虛,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zhàn)術(sh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消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yù)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jīng)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shè)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lǐng)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jīng)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zhàn)役又稱為“桂陵之戰(zhàn)”。在戰(zhàn)史上,把這種作戰(zhàn)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
以上就是跟歷史有關(guān)的成語的全部內(nèi)容,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完璧歸趙、圍魏救趙、退避三舍、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一鼓作氣、千金買骨、諱疾忌醫(yī)、臥薪嘗膽、殺妻求將、驚弓之鳥、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為馬、焚書坑儒、圖窮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