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短故事?以下是比較短的三個文言文成語故事:1. 對牛彈琴 故事內(nèi)容:昔公明儀為牛彈奏清角之曲,牛仍然低頭吃草,不為所動。并非牛沒有聽見,而是曲子不合它的耳朵。公明儀轉(zhuǎn)而彈奏類似蚊虻和孤犢的聲音,牛立刻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動著傾聽。 寓意:比喻對不理解自己的人講道理或講話,白費口舌。那么,成語短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以下是比較短的三個文言文成語故事:
1. 對牛彈琴故事內(nèi)容:昔公明儀為牛彈奏清角之曲,牛仍然低頭吃草,不為所動。并非牛沒有聽見,而是曲子不合它的耳朵。公明儀轉(zhuǎn)而彈奏類似蚊虻和孤犢的聲音,牛立刻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動著傾聽。 寓意:比喻對不理解自己的人講道理或講話,白費口舌。
2. 望梅止渴故事內(nèi)容:魏武帝曹操行軍時失去水源,全軍都很口渴,于是曹操下令說:“前面有大片的梅林,結(jié)滿了梅子,酸甜可口,可以用來解渴。”士兵們聽后,口中都流出了口水,借此機會,他們得以趕到前方找到水源。 寓意:比喻從不切實際的空想中來安慰自己。
3. 老馬識途故事內(nèi)容: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攻打孤竹國,春天出發(fā),冬天返回時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庇谑欠砰_老馬,跟著它走,最終找到了道路。隰朋又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窩上的土高一寸,下面就有八尺深的水?!庇谑撬麄兙虻?,果然找到了水。 寓意:比喻有經(jīng)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作用。
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nóng)夫擔(dān)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共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愿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極深.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后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一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后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tǒng)一北方后,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tǒng)一全國,他經(jīng)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于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解衣衣人【注音】jiè yī yī rén
【典故】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解釋】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天衣無縫【出處】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
【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1.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氐郊依镞€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fā)現(xiàn)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jīng)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囫圇吞棗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
【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讀書不認真
【相近詞】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相反詞】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英語】bolt
【成語例句】
◎ 然而,人們來不及鑒別、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圇吞棗的辦法,良莠不分,拾起來便用。
◎ 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yīng)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 在學(xué)習(xí)前人的東西時,取囫圇吞棗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爺爺也不要求這些,因為他本來就講不明白那些詩,只能讓我囫圇吞棗。
響遏行云,講述的是春秋時期,楚國有個著名的歌唱家——鐘儀,他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一次,他前往晉國述職,途中經(jīng)過漢水,與一位同樣熱愛音樂的士人相遇。這位士人邀請鐘儀一同登船,席間,鐘儀展示了他那令人贊嘆的歌喉,聲音悠揚,如同行云流水,飄蕩在水面上。士人聽后,情不自禁地贊嘆道:“你的歌聲簡直能止住行云!”這就是“響遏行云”的由來。
塞翁失馬,出自《淮南子·人間訓(xùn)》。講述的是邊塞上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有一個兒子,平時喜歡養(yǎng)馬,有一天,塞翁的兒子在野外放馬時,一匹馬竟然跑丟了。周圍的人都來安慰塞翁,但塞翁卻說:“這或許是一件好事,誰知道呢?”果然,幾個月后,那匹馬不僅回來了,還帶回了一匹更健壯的馬。不久,塞翁的兒子因為騎那匹健壯的馬而跌落摔傷,再次引起人們的同情,塞翁卻說:“這或許又是一件好事?!焙髞?,塞翁的兒子在一次戰(zhàn)爭中,因為騎術(shù)高超,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焉知禍福,這是一個關(guān)于禍福相依的道理的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人,名叫馮諼,他為人聰明機智。有一天,馮諼去拜訪一位貴族,這位貴族對馮諼說:“你來我這里,如果不能給我?guī)砀猓辽俨荒芙o我?guī)淼溁?。”馮諼笑著回答道:“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我給不了你福氣,至少可以保證你不會受禍。
以上就是成語短故事的全部內(nèi)容,焉知禍福,這是一個關(guān)于禍福相依的道理的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人,名叫馮諼,他為人聰明機智。有一天,馮諼去拜訪一位貴族,這位貴族對馮諼說:“你來我這里,如果不能給我?guī)砀?,至少不能給我?guī)淼溁肌!瘪T諼笑著回答道:“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我給不了你福氣,至少可以保證你不會受禍。內(nèi)容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真?zhèn)涡枳孕斜鎰e。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