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誡子書的成語?1. 淡泊明志 釋義: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弊g文: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例句:對追求功名利祿的人,送給他一句格言:淡泊明志。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指不追求名利。那么,出自誡子書的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靜以修租慎身,儉以養(yǎng)德;淡泊明志 寧啟核靜致遠
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弊旁敬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淡泊明兆敏吵拿晌志 寧靜致遠
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族侍寧靜無以致遠”
出自《誡子書》的成語共有兩個,分別為:
1、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
2、寧靜致遠: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wěn)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fā)、 有所作為。
一沐三握發(fā) ,一飯三吐哺:洗一次頭發(fā),要前手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fā),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
博聞強記 :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淡泊明志:淡泊:生活儉樸。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咐沖高潔。
寧靜致遠:慧簡嫌寧靜:內(nèi)心安定清靜,才能實現(xiàn)遠大理想。
1、淡泊明志[ dàn bó míng zhì ]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譯: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2、寧靜致遠[ níng jìng zhì yuǎn ] 平穩(wěn)靜謐心態(tài),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譯: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3、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jìng yǐ xiū shēn,jiǎn yǐ yǎng dé ] 指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yǎng)品德。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翻譯:依靠內(nèi)心安靜來修養(yǎng)身心,以儉樸節(jié)約財物來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春冊。
擴展資料
《誡子書》作于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是諸葛亮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yè)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文章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猜廳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以上就是出自誡子書的成語的全部內(nèi)容,1、淡泊明志 [ dàn bó míng zhì ]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翻譯: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2、寧靜致遠 [ níng jìng zhì yuǎn ] 平穩(wěn)靜謐心態(tài),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