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圖片?。那么,成語典故圖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寸草春暉:比喻父母的恩情沉重,難以報答。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代的詩人孟郊,寫過一首題為《游子吟》的詩。這首詩以富有感情的語言,表達了一位慈母對即將離開自己的兒子的深深的愛。讀來令人感動。
全詩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這樣的:
即將漂泊異鄉(xiāng)的兒子啊。
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親手中的線縫做的呀。
臨行時讓我把這衣裳縫得密密的, 怕的是在外日子久會破損。
誰說做兒子的這顆象小草一樣稚弱的心,
能報答得了母親像春天陽光一樣的慈愛呢?
成語“寸草春暉”就是從這首詩中簡縮而來的。
【愚公移山成語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門口有兩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兩座山正好擋在愚公家的門口,讓愚公每天進出家里都要繞好遠好遠的路!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愚公突然對家人說:”我們?nèi)乙黄鸷献?,把擋在門口的兩座大山移開,讓門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們看好不好呢?”兒子和孫子一聽,都點頭贊成說:”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卻搖搖頭說:”不可能的,你連搬一個土丘的力氣都沒有,還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動,那些挖出來的泥土石塊,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們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那有什么困難的!我們可以丟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開始,愚公和他的兒子、孫子,三個人一起扛著鋤頭,挑著扁擔(dān),到山邊開始挖。愚公的鄰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兒子,也興致勃勃地幫愚公一起做著移山的工作。這時候,有一個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們說:”愚公呀!你實在太糊涂了。你這么老了,還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讓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開來的!”
愚公聽了他的話,笑笑說:”智叟,你才糊涂呢!我雖然很老,我還有兒子可以繼續(xù)去做呀;兒子還會生孫子,孫子還會再生兒子,我們的子子孫孫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們搬掉山的一層,就少一層,總有一天我們會把這兩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呢?”智叟沒有話好說,只好走開了。
后來,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會把山搬光,把海填滿,就跑去告訴天神,天神一聽:”嗯!這個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來幫幫他吧!”天神就派了兩個神仙去把王屋山與太行山背走,放到別的地方去,不再擋在愚公家門口了。
從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難一直做,我們就說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會成功的!
一無所有
yīwúsuǒyǒu
[釋義]什么都沒有(一:一概;完全)。
[語出]《敦煌變文集·廬山遠公話》:“萬法皆無;一無所有?!?br/>[近義] 空無所有 空空如也 兩手空空 身無長物 家徒四壁
[反義] 無所不有 無所不包 包羅萬象 應(yīng)有盡有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1 財源廣進
2 指日高升
3 長命百歲
4 延年益壽
5 如愿以償
6 自鳴得意
7 推陳出新
8 血氣方剛
9 四海為家
10 道貌岸然
11 奴顏媚骨
12 自高自大
13 狐假虎威
14 風(fēng)言風(fēng)語
15 一言興邦
四海為家
sì hǎi wéi jiā
【解釋】原指帝王占有全國。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當(dāng)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戀家鄉(xiāng)或個人小天地。
【出處】《漢書·高帝記》:“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br />【結(jié)構(gòu)】主謂式。
【用法】用作褒義;形容人志在四方。一般作謂語。
【正音】為;不能讀作“wèi”。
【辨形】為;不能寫作“圍”。
【近義詞】浪跡天涯、遠走高飛
【反義詞】安土重遷
【例句】
(1)革命青年應(yīng)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2)建筑工人;~;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營扎寨。
35個經(jīng)典成語故事
1、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br/>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br/>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庇郑骸靶胖羾?,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br/>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4、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fù)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zhuǎn)危為安?!?br/>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5、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xué)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wù)摯蛘?。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6、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br/>釋義: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
7、臥薪嘗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br/>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
8、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br/>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9、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fù)返,曰:‘孺子可教矣?!?br/>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10、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以上就是成語典故圖片的全部內(nèi)容,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