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成語典故?管中窺豹 [guǎn zhōng kuī bào] 【釋義】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時跟“可見一斑”連用,比喻從觀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測全貌。那么,著名成語典故?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史上最經典的成語故事鐵杵磨針、聞雞起舞、盲人摸象。
一、鐵杵磨針
鐵杵磨針,tiě chǔ mó zhēn,是一個成語,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工夫,多么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是褒義詞,可做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出自明朝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本文出自《方輿勝覽》,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終于發(fā)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出自這個故事,這句話也成為激勵后人持之以恒求學的名言警句。
二、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拼音wén jī qǐ wǔ,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于《晉書·祖逖傳》。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聞:聽到;舞:指舞劍習武),后來比喻志士奮發(fā)向上、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含褒義。
成語寓意劉琨和祖逖能成為東晉著名將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們有遠大的抱負,國仇家恨和愛國精神為他們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另外,他們勤奮刻苦,為實現夢想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只有持之以恒、永不放棄,才有可能享受勝利的喜悅和榮光。
語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是中國語言的精華。成語中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輝煌,了解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傳統(tǒng)中華美德等眾多方面。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歷史著名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著名成語典故篇一:如魚得水
三國時期,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親戚劉表的軍隊陣容,并且駐守新野這地方??墒莿涫莻€胸懷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羅劉備。
為了請諸葛亮協(xié)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盧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這么非常誠懇,最后才同意與劉備見面。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占據荊州,這樣才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拜兄弟關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孔明的輔助,就好象魚得了水一樣非????!?/p>
歷史著名成語典故篇二:見獵心喜
北宋時著名的學者程顥,世稱明道先生。他從小聰明青年時代在西京洛陽講學,非常有名氣。他的弟弟程頤也是著名的學者,經常講學,人們稱他們?yōu)椤岸獭薄?/p>
四面楚歌
?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123
【含義】
比喻陷入孤立無援、四面受敵、走投無路的困境。
【解析】
“四面楚歌”和“腹背受敵”都可以形容受敵人攻擊的困境。“四面楚歌”語義較重,形容四面受敵,走投無路;“腹背受敵”語義較輕,形容前后受敵夾攻。
【用法】
用于貶義。
【示例】
① 茅盾《子夜》一二:“這種四面楚歌的境地,他想來當真沒有多大把握能夠沖得出去?!?/p>
② 從維熙《遠去的白帆》一:“這個抱糖包的漢子,看看自己身陷重圍,四面楚歌;為了脫身猛地把糖包往遠處一扔,于是,他解脫了包圍?!?/p>
【出處】
①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
② 《三國志·吳書·胡綜傳》:“昔武王伐殷,殷民倒戈,高祖誅項,四面楚歌?!?/p>
【近義詞】
① 腹背受敵
② 四面受敵
③ 孤立無援
【故事】
秦朝滅亡后,各路反秦將領中勢力最強的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為了爭奪天下,進行了為時五年的內戰(zhàn)。楚、漢兩軍,彼此攻伐,相持不下,雙方都感到很疲勞,在第四年的秋天里,協(xié)議停戰(zhàn),約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東歸楚,鴻溝以西歸漢,中分天下,各不侵犯。
約定后,項羽遵守協(xié)議,率領楚軍,向東撤走。
1、關于歷史典故的成語 :
望梅止渴、三顧茅廬、四面楚歌、臥薪嘗膽、背水一戰(zhàn)、圍魏救趙、負荊請罪、紙上談兵、完璧歸趙、草木皆兵、唇亡齒寒、指鹿為馬等。
2、望梅止渴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墒牵巯聨兹f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辈懿傧肓艘幌抡f,“不行,時間來不及?!彼戳丝辞斑叺臉淞郑了剂艘粫?,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彼来丝碳词瓜旅钜蟛筷牸涌焖俣纫矡o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tài)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成語的典故(精選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的典故 篇1
管中窺豹
[guǎn zhōng kuī bào]
【釋義】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時跟“可見一斑”連用,比喻從觀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測全貌。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后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并稱“二王”。但對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種游戲)卻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p>
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里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p>
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
王獻之所言“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眱删涞慕忉?,古時的荀奉倩,近時的劉真長,我只對這兩個人感到慚愧,不如他們。
王獻之受到卑賤門生評論,深以為恥,后悔不該接近并插話,所以就有“遠慚”“近愧”這樣的話。
以上就是著名成語典故的全部內容,聞雞起舞,拼音wén jī qǐ wǔ,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于《晉書·祖逖傳》。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聞:聽到;舞:指舞劍習武),后來比喻志士奮發(f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