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1、鞠躬盡瘁(諸葛亮)2、一字千金(呂不韋)3、一字之師(鄭谷)4、東山再起(謝安)5、一飯千金(韓信)6、圖窮匕見(荊軻)7、紙上談兵(趙括)8、接竿而起(陳勝)9、臥薪嘗膽(勾踐)10、負荊請罪(廉頗)11、三顧茅廬(劉備)12、孺子可教(張良)13、四面楚歌(項羽)14、那么,出自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風 聲 鶴 唳,草 木 皆 兵——苻 堅、謝 玄。
破釜沉舟——項羽。
1、風 聲 鶴 唳,草 木 皆 兵
【拼音】: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解釋】: 唳:鳥 鳴。聽 到 風 聲 和 鶴 叫 聲,都 疑 心 是 追 兵。形 容 人 在 驚 慌 時 疑 神 疑 鬼。
【出處】: 《晉 書 · 謝 玄 傳》:“聞 風 聲 鶴 唳,皆 以 為 王 師 已 至。”
【拼音代碼】: f s h b
【近義詞】:驚 惶 失 措
【用法】: 作定語、分句;可 分 開 使 用
【英文】: Fear hath a quick ear.
【故事】: 東 晉 時 期,前 秦 國 王 苻 堅 企 圖 消 滅 東 晉,東 晉 宰 相 謝 安 派 謝 石 為 征 討 大 都 督,分 兵 三 路 夾 擊 秦 軍。苻 堅 登 上 壽 陽 城,看 見 晉 軍 陣 容 整 齊 有 些 畏 懼。晉 軍 用 計 圍 攻 苻 堅 的 秦 軍,秦 軍 大 敗,在 潰 逃 中 聽 到 風 聲 或 鶴 叫 聲,看 到 草 木 陰 影,都 以 為 是 追 兵。
1、負荊請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铩1硎鞠蛉苏J錯賠罪。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p>
【舉例造句】: 我今特來尋賢弟,負荊請罪。
【典故】: 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兩位重臣藺相如與廉頗,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社稷,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負荊條向藺相如請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釋】: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xiàn),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孔渎勚诮猿鏊?,乘此得及前源?!?/p>
【舉例造句】: 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典故】: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攻打張繡,行軍途中沒有水,帶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們渴得要命,紛紛停下乘涼,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沒發(fā)現(xiàn)水源,曹操急中生智,傳令下去說前邊有一梅林,時下正是產(chǎn)梅子的季節(jié)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氣大振而快速前進。
來源于歷史故事的四字詞語:完璧歸趙、毛遂自薦、負荊請罪、 紙上談兵、 指鹿為馬、窮圖匕見、懸梁刺股、四面楚歌、刮目相看、初出茅廬、樂不思蜀、洛陽紙貴、草木皆兵等。
1、 鷸蚌相爭。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
【譯文】:波翻血海全球憐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大的秦國?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
2、指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馬遷·漢《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佬υ唬骸┫嗾`邪?謂鹿為馬?!瘑栕笥?,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譯文】:趙高想作亂,怕群臣不聽,于是先進行試驗,拿只鹿獻給秦二世,說:馬啊。二世笑著說:你錯了吧?對鹿為馬。問身邊的人,旁邊的人沉默,有人說是馬為了迎合趙高。
3、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妒酚洝ろ椨鸨炯o》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1. 如火如荼:這個成語出自《國語·吳語》,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2. 完璧歸趙: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講述了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從秦國帶回趙國的故事,比喻把物品完好無損地歸還給原主。
3. 圍魏救趙: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指孫臏采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zhàn)術。
4. 退避三舍: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在逃亡時,晉獻公派兵追捕。重耳先到晉國邊境,魏武子在那里等候,告訴他晉軍已追到,要他趕快離開。重耳拒絕,說:“晉君是我的堂兄弟,既然他已經(jīng)下了命令,我就應該遵守。”于是他繞道而行,避開了晉軍。后來比喻退讓避讓,避免沖突。
5. 毛遂自薦: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是趙國平原君的門客,他主動要求隨同平原君到楚國去,并成功地說服楚王出兵救趙。后來比喻自告奮勇,主動請纓。
6.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藺相如因上朝時不小心碰到了廉頗,便脫下衣服,背著荊條,向廉頗請罪。廉頗見狀,也脫下衣服,背上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后來比喻主動向人認錯,請求處罰。
7.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趙括在談論軍事時,只能根據(jù)兵書上的文字來空談,卻不能靈活運用。
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以及對應的主要人物
平易近人(姜太公)
千金一笑(褒姒)
高山流水(伯牙和子期)
一鼓作氣(魯莊公和曹劌)
臥薪嘗膽(越王勾踐)
南轅北轍(季梁)
濫竽充數(shù)(南郭先生)
毛遂自薦(毛遂)
矯枉過正(吳王劉濞)
以上就是出自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的全部內(nèi)容,1、三顧茅廬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薄踞屃x】: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廬來拜訪我。2、望梅止渴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