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魚身打一成語?白龍魚服 bái lóng yú fú 魚服:穿起魚的外衣。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分,改裝出行。漢·劉向《說苑·正諫》:“昔日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漢·張衡《東京賦》:“白龍魚服,見困豫且。”相公~,隱姓潛名。倘或途中小輩不識高低,那么,龍頭魚身打一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白龍魚服
bái lóng yú fú
魚服:穿起魚的外衣。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分,改裝出行。
漢·劉向《說苑·正諫》:“昔日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漢·張衡《東京賦》:“白龍魚服,見困豫且?!?/p>
相公~,隱姓潛名。倘或途中小輩不識高低,有毀相公者,何以處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四
魚龍混雜
[釋義]比喻壞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出處]唐·張志和《和漁夫詞》十三:“風(fēng)攪長空浪攪風(fēng);魚龍混雜一川中?!?/p>
白龍魚服
緊縮式成語,本義指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份,改裝出行。語出西漢·劉向《說苑·正諫》。
白龍魚服
bái
lóng
yú
fú
【注釋】
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分,改裝出行。
【出處】
漢·劉向《說苑·正諫》:“昔日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睗h·張衡《東京賦》:“白龍魚服,見困豫且?!?/p>
【舉例】
相公~,隱姓潛名。倘或途中小輩不識高低,有毀相公者,何以處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四卷)
【近義詞】
微服私巡、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指貴人微服出巡
【歷史故事】
傳說白龍下到清涼的深淵里,變成一條魚。漁人豫且用魚叉射中它的眼睛。白龍負(fù)傷,去向天帝告狀。天帝問他當(dāng)時(shí)在何處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白龍回答自己在深淵里歇涼時(shí)變成魚的形狀受傷的。天帝說魚本來就是讓人射的,不能怪罪豫且
yú lóng hùn zá
【解釋】比喻壞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出處】唐·張志和《和漁夫詞》十三:“風(fēng)攪長空浪攪風(fēng),魚龍混雜一川中?!?/p>
【結(jié)構(gòu)】主謂式。
【用法】含貶義。用來比喻多人或隊(duì)伍的成分復(fù)雜。一般作定語、謂語。
【正音】混;不能讀作“hún”。
【辨形】混;不能寫作“渾”。
【近義詞】魚目混珠、濫竽充數(shù)
【反義詞】涇渭分明、黑白分明
【辨析】~和“魚目混珠”;都有“真假好壞混雜;好壞難辨;“魚目混珠”偏重指事物的真假難辨;以次充好。
【例句】我們要堅(jiān)持糾出政府中的腐敗分子,杜絕~。
【英譯】goodandbadmixedtogether
【成語故事】春秋時(shí)期,伍子胥因父與兄被楚平王所殺逃到吳國,對吳王闔廬說楚國黑白不分,人妖顛倒,魚龍混雜。鼓動吳王攻打楚國,五戰(zhàn)五勝,打到楚國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為報(bào)殺父之仇,掘墳鞭尸。
以上就是龍頭魚身打一成語的全部內(nèi)容,bái lóng yú fú 【注釋】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分,改裝出行?!境鎏帯繚h·劉向《說苑·正諫》:“昔日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睗h·張衡《東京賦》:“白龍魚服,見困豫且?!薄九e例】相公~,隱姓潛名。倘或途中小輩不識高低,有毀相公者,何以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