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成語故事?成語毛遂自薦的故事 篇1 有一句俗話說“是金子總會閃光”。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毛遂自薦”,指的就是這樣一件事。 中國古代戰(zhàn)國時候,趙國都城邯鄲被強大的秦國軍隊重重包圍,危在旦夕。那么,毛遂自薦成語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毛遂自薦講述的是毛遂主動自薦與楚王談判,最終成功解圍的故事。
一、毛遂自薦的成語故事
毛遂自薦的故事發(fā)生在中國戰(zhàn)國時期,那時楚國和齊國正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楚國丞相有意尋找一名忠誠能干的智囊,于是派人去齊國尋找人才。毛遂聽說了這個消息后,秉持著刻苦鉆研的精神決定前去應(yīng)征,并成功自薦給楚國丞相。
二、毛遂自薦的過程
1、第一次見面,毛遂到達楚國丞相府邸,對門口的侍衛(wèi)直接說出了名字和來意,說明自己要見楚國丞相。
2、第二次見面,侍衛(wèi)將毛遂的請求報告給楚國丞相,楚國丞相對此非常驚訝。隨后,楚國丞相決定親自見見毛遂。
3、交流過程,毛遂在與楚國丞相的談話中展示出了自己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使楚國丞相非常滿意。毛遂成功地被楚國丞相聘用為重要謀士。
三、啟示和意義
毛遂自薦這個故事講述了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和才干,就應(yīng)該主動向有需要的人或機構(gòu)展示實力。故事中的毛遂膽識和才智,成功地打破了常規(guī),讓自己的才能得到了發(fā)揮。
毛遂自薦與自我推銷的關(guān)系及背后的智慧
一、毛遂自薦與自我推銷的關(guān)系
1、自我推銷是指個人或企業(yè)對自身能力、產(chǎn)品或服務(wù)進行宣傳和推廣,旨在獲得認可和機會。
戰(zhàn)國時代,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于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平原君打算跟門下有勇有謀、文武兼?zhèn)渲晨投艘煌巴?/p>
平原君說:“假如能經(jīng)由談判而成功,那是最好的。如果談判不成,那么也要在楚王華麗的宮廷訂下盟約,一定要確立合縱之盟才回國。我不必向外尋找這樣的人才,就在我的門下食客中挑選就夠了?!弊詈笏贿x出十九個人,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沒辦法找齊二十個人。
這時,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主動走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薦說:“我聽說您要到楚國去訂下合縱的盟約,并且打算和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不需要向外尋找人才?,F(xiàn)在還少一個人,希望您就拿我來充數(shù),讓我一起跟去吧?!?/p>
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逼皆f:“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么表現(xiàn),你還是留下吧!”
毛遂說:“我現(xiàn)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里,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鋒芒畢露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yīng)讓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jié)果。
毛遂自薦成語故事:
戰(zhàn)國后期,公元前259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大敵當(dāng)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經(jīng)過挑選,最后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薦前往。到了楚國,毛遂又以自己的謀略和膽量,讓楚王心悅誠服,答應(yīng)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lián)合出兵援趙。
后人把不經(jīng)過別人介紹,主動提出完成某項任務(wù)、擔(dān)任某項工作的行為,稱作“毛遂自薦”。
毛遂自薦
注釋:秦國派兵攻打趙國,圍住了都城邯鄲。趙國只好派平原君去楚國談判,想聯(lián)合楚國共同抗秦。平原君想從三千門客中挑選二十個能文能武的人作助手,挑來挑去只挑出十九個人。這時有一人叫毛遂的門客對平原君說:"聽說您還缺少一個隨員,算上我一個吧。"平原君問他:"先生在這里有幾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笑了,說:"凡是有才能的人,就好像錐子放在布袋里一樣,那錐尖一定會很快就露出來的??墒悄鷣砹巳?,周圍的人從來沒有提到過您,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您,可見您沒有什么才能,還是留下來吧!"毛遂說:"要是您早點把我放進布袋里,錐子也早就露出來了,哪里只是露出個錐子尖呢(原文是'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今天我正是請您把我放在布袋里呀!"平原君一聽覺得有理,就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到了楚國,在談判的關(guān)鍵時刻,平原君帶去的那十九個人都不管用。只有毛遂堅定果敢地挺身而出,幫助平原君說服楚國,順利簽訂了盟約。毛遂說的"穎脫而出"后來成了成語,常寫作"脫穎而出"。"脫"是顯露;"穎"是尖兒。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的才能全部顯示出來。這故事的內(nèi)容常用成語"毛遂自薦"來概括。"薦"是推薦?,F(xiàn)在用來形容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
~毛遂自薦~[拼音] ( máo suì zì jiàn )
[解釋] 毛遂:戰(zhàn)國時期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薦:推薦,薦舉。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去做某項工作。
[編輯本段][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朝歌淵源: 毛遂為衛(wèi)國人。曾在趙國平原君門下為食客,自薦使楚救趙,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相傳,毛遂在朝歌云夢山從師于鬼谷子先生,云夢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廟,為游覽瞻拜之勝地。
春秋四君子:趙國 平原君 趙勝,魏國 信陵君 魏無忌,楚國 春申君 黃歇,齊國 孟嘗君 田文。
以上就是毛遂自薦成語故事的全部內(nèi)容,毛遂自薦講述的是毛遂主動自薦與楚王談判,最終成功解圍的故事。一、毛遂自薦的成語故事 毛遂自薦的故事發(fā)生在中國戰(zhàn)國時期,那時楚國和齊國正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楚國丞相有意尋找一名忠誠能干的智囊,于是派人去齊國尋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