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最少幾個字?3個字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yīng)用的,承擔(dān)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那么,成語最少幾個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成語至少三個字,比如:
安樂窩:泛稱安逸的住處。
步后塵:后塵,走路時揚(yáng)起的塵土,指跟在別人后面追隨、模仿。
東道主:原指東路上的主人,后稱款待賓客的主人。
惡作劇:過分地戲耍捉弄人
~~~~~~~~~~~~~~
一般是四個字的成語,少數(shù)的有:
三個字的成語、五個字的成語、六個字的成語、七個字的成語、八個字的成語 、有上下句的成語
是的!
三個字,如:
【閉門羹】拒絕客人進(jìn)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出自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一:“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p>
【打秋風(fēng)】指假借各種名義向人家索取財物,或依仗與權(quán)勢有某種關(guān)系,招搖撞騙,收受賄賂。出自五代·王定?!短妻浴べt仆夫》:“當(dāng)今北面官人,入則內(nèi)貴,出則使臣,到所在打風(fēng)打雨,你何不從之?”
【打死虎】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打頭風(fēng)】指逆風(fēng)。出自唐·白居易《小舫》詩:“黃柳影籠隨棹月,白蘋香起打頭風(fēng)。”
【打前站】行軍或集體出行時先派人到將要停留或到達(dá)的地點去辦理食宿等事務(wù)。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大王即刻到了,灑家是打前站的,你下馬飯完也未?”
【打擂臺】參加擺擂臺者的比武。比喻相互競賽。擂臺:比武而專設(shè)的臺子。出自元·高文秀《黑旋風(fēng)》第一折:“那泰安山神州廟,有一等打擂臺賭本事的,要與人廝打。”
【阿堵物】西晉的一些士族階層人士自命清高,恥于言錢,錢被稱為“阿堵物”。后人指為錢的別稱,有諷刺意義。出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中記載:西晉的王衍是所謂的“品行高尚”的清談人士,據(jù)說他口里從不提到“錢”字。他老婆想試探王衍的虛實,趁王衍熟睡之時,叫仆人繞著王衍的床邊鋪上一大圈錢。
成語一共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欲速則不達(dá)”、“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一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來初學(xué)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兩種即全為四字句?!端难噪s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xùn)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yōu)樗淖?,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dǎo)語來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jǐn)?shù)較多的關(guān)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個字,所以就成了成語。
成語多數(shù)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不是四字的較少,還有三字成語,五字成語,六字成語等,一直到十三字,如“閉門羹”、“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dá)”、“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
以上就是成語最少幾個字的全部內(nèi)容,成語一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來初學(xué)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